植树节起源

近代植树节其实发源于美国,并且最早是在内部拉斯加州发起,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在19世纪提出要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这个州的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的这一个建议,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19世纪以前美国的内部拉斯加州其实是一片荒芜的平原,就像中国的黄土高原一样一望无际,并且树木稀少,风一吹,黄沙漫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受其害,所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绿植的覆盖率迫在眉睫。这个时候美国著名的农学家朱丽叶斯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正是这个战略性的提议,改变了内布拉斯加州的生态环境。这个提议立即被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并且内布拉斯加州的州长亲自规定以后每年的4月份的第3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个节日一出来力挽狂澜的改变了内布拉斯加州的生态环境,此后这里绿树成荫,并且不在黄沙满天,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当内部拉斯加州过完16个植树节之后,又先后种植了6亿棵树,内布拉斯加州变成了一个植物覆盖率非常大的森林,为了表彰这位著名的农学家,内布拉斯加州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且在这个节日工作的人们可以放假一天,并且在后来的1932年发行了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一起植树。 所以刚开始植树节,只是美国一个周的周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美国每年到了四五月间,整个国家都会组织植树节活动。这就是号召全民一起植树,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而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随后,到了中国近代,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于是在1915念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节日习俗

植树节的习俗:种树、了解树木的知识、宣传环保。植树节这一天是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活动的节日,通过植树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植树节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树类型

黄杨(学名:Buxus sinica (Rehder & E. H. Wilson) M. Cheng):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蒴果近球形。花期3月,果期5-6月。 多生山谷、溪边、林下,海拔1200-2600米。产中国多省区,有部分属于栽培。

常绿乔木,喜温抗寒耐热,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南部及华东地区,亦常用作园林作观赏树种。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一科,有10属,230种,主产北半球。我国有10属113种,分布遍全国,绝大多数为森林树种和用材树种,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华南地区高山地带组成大片森林,有些种类可供采脂、提炼松节油等多种化学原料,有的种类种子可食或供药用,有些可作园林绿化树种

紫薇(学名:Lagerstroemia indica)是一种小乔木,原产中国,是一种适应性强的长寿树种。因其树型不高,所以非常适宜作为庭院观赏树和街道绿化树。紫薇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栽培史,唐朝时就盛植于长安宫廷之中。近几个世纪被引种到世界各地,西方人从印度发现这种树,因此法语称其为"印度丁香"(lilas des In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