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起源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节日习俗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二 月 二 龙 抬 头 剪 头 发 寓 意 。1、 福 星 高 照 行 大 运 民 间 普 遍 认 为 在 这 一 天 剃 头 , 会 使 人 红 运 当 头 、福 星 高 照 , 因 此 , 民 谚 说 “ 二 月 二 剃 龙 头 , 一 年 都 有 精 神 头 ” 。 每 逢 二 月 二 这 一 天 , 家 家 理 发 店 都 是 顾 客 盈 门 , 生 意 兴 隆 。 2 、 取 吉 利 “二 月 二 龙 抬 头 , 家 家 男 子 剃 龙 头 ” 。 旧 时 淮 安 民 间 有 “ 有 钱 无 钱 , 剃 头 过 年 ” 的 说 法 。 春 节 前 剃 头 理 发 到 了 二 月 二 , 已 经 一 个 多 月 , 正 是 需 要 剃 头 理 发 的 时 候 。 二 月 二 龙 抬 头 , 是 吉 祥 如 意 的 日 子 , 时 间 一 长 ,就 形 成 了 二 月 二 剃 头 的 习 俗 。 “ 二 月 二 龙 抬 头 , 家 家 小 孩 剃 毛 头 ” 也 是 这 一 原 因 , 为 取 吉 利 在 剃 头 中 间 加 “ 龙 ” 字 , 叫 剃 “ 龙 ” 头 , 以 区 别 其 它 时 间 的 剃 头 , 还 有 些 女 孩 选 此 日 穿 耳 孔 。 另 外 , 家 长 们 选 此 日 送 孩 子 们 人 学 读 书 。


传统食物

二月二龙抬头吃饺子的寓意: 龙抬头要吃饺子,算是传统习俗,代表好运的意思。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

龙抬头吃面条的寓意是:顺顺溜溜一整年。 讲究:“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当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

龙抬头吃春饼寓意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2、除了吃春饼,还有舞龙灯,吃龙须,剃龙头。吃龙须是指吃龙须面,面条一般又细又长,滑嫩易熟,状似龙须,在制作龙须面时,要使用溜条和抻条的方式,拿住面的上下两头,上下抖动,力气不要过大,不然容易断,在抖动时要放大量的面粉在桌子上,以防粘连